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1篇
  免费   1388篇
  国内免费   1144篇
测绘学   1413篇
大气科学   1117篇
地球物理   1565篇
地质学   3953篇
海洋学   1101篇
天文学   75篇
综合类   479篇
自然地理   93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303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495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524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520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512篇
  2007年   632篇
  2006年   593篇
  2005年   492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439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93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224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The Mata Amarilla Formation dates from the early Upper Cretaceous and was deposited during a transition in tectonic regime from the extensional Rocas Verdes Basin to the Austral Foreland Basin. Detailed sedimentological logs and architectural parameters were used to define 13 facies associa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facies associations and associated variations in fluvial architecture have enabled large‐scale changes in accommodation space/sediment supply ratios (A/S ratio) to be defined for the three component sections of the Mata Amarilla Formation. The lower and upper sec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A/S ratio, whereas the middle section corresponds to a low A/S ratio.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small‐scale variations in the A/S ratio were recognized in the middle section. The strong west to east trend in evolution of the fluvial systems coincides with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of the Patagonian fold and thrust belt, which is located to the west of the study area. Intervals of high A/S ratio (i.e. lower and upper sections) are interpreted to have developed during periods of increased loading by the fold and thrust belt caused by tectonic uplift. In contrast, intervals of low A/S ratio (i.e. middle section) were developed during periods of tectonic quiescenc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large‐scale variations in A/S ratio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rates of migration and growth of the Patagonian fold and thrust belt, whereas the small‐scale variation occurred in response to specific periods of thrusting and folding in the Patagonian fold and thrust belt (i.e. local loads). This field example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cales of variation in A/S ratios across the Austral Foreland Basin could be used to recognize similar tectonically forced variations in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in other foreland basins throughout the world,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the response of fluvial systems to such changes.  相似文献   
102.
为了使雷电临近预警技术在雷电灾害防御业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电子系统的雷电灾害特点,在传统被动防雷技术基础上,提出基于雷电临近预警的主动防雷技术,应用雷电临近预警和远程控制等技术,开发以B/S结构为架构的雷电临近预警应用系统。对2013年8月—2014年8月福建省泉州市4个无线电监测站的主动防雷应用效果进行两种方法的预警效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主动防雷技术是对被动防雷技术的一个较好的完善和补充。采用闪电数量对比分析,4个监测站的有效预警率为69%,采用预报评分方法对比分析,4个监测站的平均准确率为53%,对雷电活动发生较为集中的区域预警效果较好,对雷电活动发生较为零散的区域预警效果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3.
徐州持续性霾过程的季节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吕翔  刘端阳  李冰峰  田园  段培法  孙建印 《气象》2015,41(9):1134-114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污染物浓度小时资料,从天气形势、地面气象要素特征、污染物浓度变化、霾形成及维持的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徐州2013年持续性霾过程的季节特征。结果表明:秋、冬季中高层为西到西北气流,低层暖脊,地面为高压后部或鞍型场;春、夏季在中高层西南风、低层高压后部偏南气流、地面风场不是很弱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性霾。秋、冬季霾日夜间风速接近静风,白天风速较夜间略大,风向以偏北和偏东居多;春、夏风向、风速相对稳定,风速维持2~3 m·s-1,风向多为东到东南。秋、冬季出现霾时层结稳定,具有明显的贴地层逆温结构,逆温层顶较低,春季逆温层顶略高于秋、冬季,而夏季出现霾时可以是不稳定的层结,低层也不具备明显逆温特征。冬、夏季霾区上空多为微弱的上升运动,高度不高,其上为下沉气流;春、秋季夜间到早晨霾区上空多为下沉气流。  相似文献   
104.
全国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资料三级质量控制系统研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迄今,中国气象局已在全国建立了55000余个地面自动气象站(含国家级自动站和区域自动站)。为了促进众多台站观测资料质量提高,在实时业务中保障用户用到基本正确有效的数据,2009年底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全国自动站实时资料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估系统建设”工程,旨在研制一套基本适用于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法,建立台站、省级、国家级资料部门的地面自动站实时资料三级质量控制与反馈业务系统。在探究自动站错误数据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研制了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从业务分工与应用角度,设计建立了台站负责质量监控、省级负责质量控制和国家级主要负责质量评估的自动站实时资料三级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已在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台站、31个省级和国家级资料部门安装部署与业务应用。通过系统建设与应用,实时上传的自动站数据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汛期全国自动站逐小时气温、降水数据可用率分别从2009年的88%、83%提升到2012、2013年的98%左右。  相似文献   
105.
风廓线雷达资料质量控制及其同化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更好地同化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开展了相应的质量控制与同化应用研究。针对2013年5月广东地区13部风廓线雷达的观测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 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相比原始观测,经过质量控制的风场提高(降低)了来自时空大(小)尺度的贡献,较好地滤除了小尺度高频脉动,也较好地保留了大尺度平均状态与局地中小尺度系统的共同影响,并且更加接近ECMWF再分析场。此外,还对质量控制后的数据进行了垂直稀疏化。分别计算了质量控制前、后风廓线雷达观测与NCEP 6 h预报场的差值,对比差值的特征发现,经过质量控制的数据的观测增量更好地满足了高斯分布与无偏假设。针对一个实际天气个例,基于GRAPES 3D-Var同化系统,分析了质量控制后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模式分析与预报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循环同化过程中加入风廓线雷达资料可以更好地描述模式初始场低层风场的特征,从而对强降水的位置与强度做出更好的预报。针对2013年5月的批量试验表明,同化风廓线雷达资料使短期降水预报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机载Li DAR系统在国内不断发展,其测绘市场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提高并保证测绘精度在所难免,但是机载Li DAR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集成,各个子系统都会不同程度地引入误差,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各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具体试验对国产机载Li DAR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7.
李海  周进  闫庆庆  陈春希 《测绘通报》2021,(12):115-119
本文结合全国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复核工作,以及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自身、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与外业调查核查数据、与专题资料的一致性要求,通过分析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提出了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为国情要素数据成果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参考,为质检工作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08.
GNSS布设平面控制网已在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满意的平差结果的前提条件为:①高质量的基线数据;②约束GNSS控制网的已知点精度足够高,使得GNSS控制网的整体精度不受已知点约束而有明显改变;③优化的平差方案;④科学严密的平差模型。通过对某项目GNSS控制网的布设进行优化设计,并利用不同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总结了GNSS控制网方案优化与数据处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9.
孙小涛 《地理空间信息》2021,19(4):60-62,70
结合山东省测绘档案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理清了省级测绘档案接收、管理、服务的全业务流程,探讨了"图形、档案、库房"协同管理、基于模板的汇交管控等关键技术方法,实现了省级测绘档案"收、存、管、用"一站式服务。  相似文献   
110.
无人机摄影测量是中小面积地形测绘的重要手段,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精度、信息量大、产品可以重复使用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本文简要介绍了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从工程实例中,进一步论述了利用无人机,搭载非量测型相机,在地形复杂的高山矿区进行地形测量的过程和方法,评估了点位精度误差,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